【科学史上的今天】这件国宝小名“有了”
时间:2022-08-01

1958年8月1日,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(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)在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。该机型被命名为103型计算机。

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

1956年《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》将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,以苏联M-3机为原型,中科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合作,集中了科学院、二机部十局、部队科研单位、高等院校和工厂的技术力量着手研制电子计算机。试制工作自1957年下半年正式开始,1958年8月1日,全部调机工作结束并进行了公开表演运算,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现场观看了103机的演示运算,并给它取了个小名“有了”,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计算机。

103机的设计图纸

103机体积庞大,仅主机部分就有好几个大型机柜,占地达40平方米。机体由几万个零件构成,其中有近4000个半导体锗二极管和800个电子管,近10000个阻容元件,全机约有10000个接触点和50000个焊接点。其采用的磁鼓内部存储器,最初运行速度每秒30次,增配磁心存储器后,达到每秒2300次。

103机内部

103机曾经完成了核武器、航天、航空设计、铁路、火炮弹道、化工、建筑、能源、理化、勘探、电子、光学等多项计算任务,并为专业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103机一共生产了49台,其中1964年7月生产的第14台103机现在仍完整地保存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。这台103机是复旦大学在1965年购置用于科研教学,并于1972年无偿赠送给曲阜师范大学的。103机五脏俱全,运算器、控制器、存储器、电源、输入/输出各部分一目了然,一直到78级招生,103机还在运行,应用于计算机原理及流程的教学。

现保存在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师博物馆

103机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代计算机,在我国计算机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。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,这些珍贵的老机器基本都被丢弃,如今保存在曲阜师范大学的这台103机,是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证明,为计算机历史记忆、发展进程、科研价值提供了原始级的考证。

CCTV 《新中国的第一》

几十年来,中国的计算机从无到有,从跟随者到走在世界最前沿,中国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。


策划:科普影视和网络科普部 刘晓明

编辑&供稿 :刘晓明

校审:王瑞 刘晓明

终审:田志明

(文中图片及视频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)